•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谱写文化强市华章---关于“宣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阅读次数: 作者:驻芜工委离退休一支部 信息来源:驻芜工委离退休一支部 发布时间:2023-09-07 09:03
[字体:  ]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谱写文化强市华章---关于“宣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王成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根和,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宣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本世纪初撤地建市以来,尤其是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市委把文化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迅速启动了宣文化传承弘扬发展工作,已取得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认识差距。有人认为“宣文化”内涵不深、影响不大,缺少叫得响有知名度的文化品牌,与徽文化相比逊色不少。

二是文献资料少,收集整理较为困难,基础性研究不够;

是可视可感的有形载体不多,缺乏观赏性和吸引力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起步较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高。

五是文化人才总量偏少,结构不合理,缺乏顶尖的文化创意人才、非遗传承人才,老中青人才形成断层、青黄不接。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宣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深化对“宣文化”地位的认识。宣文化发展历史来看:宣城建城始于战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300多年秦统一中国至西汉末年,宣城始受中原华夏文化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的是江南土著文化。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中水侯李忠来宣城任丹阳郡太守,开始在民间大规模传授中原文化,传播华夏文明,宣文化开始崛起唐代,宣文化在安徽境内稳居第一,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南宋及大元,徽文化开始崛起,宣文化在安徽境内的地位开始下降;明、清时代宣文化”在安徽稳居第三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宣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宣文化”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时代价值,使“宣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二,深入研究和把握“宣文化”的特点。“宣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宣城辖域内物质和精神创造的总和。它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连续性。秦统一中国在宣州设立郡以后,宣城一直都是郡府所在地,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宣城人民创造的宣文化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为宣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宣文化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价值。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宣文化”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宣城,就不可能理解过去的宣城,也不可能理解现代的宣城,更不可能理解未来的宣城二是创新性。自古以来,宣城人民自强不息、守正创新,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宣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宣城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宣文化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宣城是一个敢于解放思想、勇于接受挑战、敢于开放创新城市,不可小觑。三是包容性。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从历史走向未来,宣文化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它与吴越文化、徽文化、中原文化等其他文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四是多样性。有以文房四宝为代表的书画文化以敬亭山、桃花潭为代表的诗歌文化,以扬子鳄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文化,以皖南花鼓戏、皮影戏、五猖戏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绩溪徽商为代表的徽商文化;以梅氏、吴、江胡氏为代表的宗族文化;以绩溪龙川、泾县查济、旌德江村古民居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以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查济王稼祥故居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绩溪徽菜、泾县茂林十八碗为代表的美食文化;以宣酒为代表的酒文化等。在多种文化中,以文房四宝为代表的书画文化“宣文化”的标识。

第三,精心搭建“宣文化”展示平台。建设庄重、典雅而大气的“宣文化展示馆”,将其打造成过目难忘的宣城地标性公共文化展示平台和标志性建筑,使之成为展示宣文化形象、彰显文化自信、开展文化交流、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各地游客来宣打卡之地。设计“宣文化”城市logo,在标志性建筑、高速公路、两站广场、城市进出通道口、奥体中心进行展示。开设“宣文化”公众号“宣文化”网站,集中展示“宣文化”内容,发布相关信息。

第四,举办“宣文化”系列活动。集全市之力办好宣城文房四宝大型文化艺术节、宣纸艺术节,定期举办“宣文化”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文化使者和知名学者会聚宣城,交流研讨推广“宣文化”的研究成果;以市政协为依托,办好市书画院、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市新四军研究会,充分发挥会员的作用,加强对“宣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出版“宣文化”系列书籍,持续提升“宣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合作,在敬亭山下举办全国或全省青少年书法大赛、诗词大赛,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中国书法、中国诗词,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宣城、爱上宣城

  第五 推动宣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心设计和打造富有宣城特色的宣文化”产业和产品助推宣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依托市区现有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景区,精心打造多条旅游线路,如文房四宝旅游线路,宣州宣笔厂、泾县黄村宣笔厂、泾县宣纸文化园、旌德县宣砚文化园、绩溪县徽墨文化园;红色旅游线路,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查济王稼祥故居纪念馆、皖南事变激战地泾县茂林;传统村落旅游线路,查济古民居、榔桥黄田洋船屋、旌德江村古民居、绩溪龙川村、上庄村、仁里村古民居;山水景观旅游线路,敬亭山、皖南川藏线、宁国青龙湾、宁国恩龙山庄、徽杭古道。创意、注册体现“宣文化”内涵的各类商标,开发、包装宣城的本地特色产品,如书画系列: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工艺品:绩溪砖雕木雕、广德竹雕、竹扇、泾县宣纸扇、木梳;茶系列:宣城敬亭绿雪、泾县涌溪火青、泾县兰香、绩溪金山时雨、宁国黄花云尖等;零食系列:泾县云岭方片糕、云岭星火锅巴、章渡酱菜、琴鱼,宣城水东蜜枣、水阳三宝(水阳干子、鸭脚包、鸡翅)、宁国詹氏山核桃、广德大红袍板栗;肉食系列:绩溪火腿、胡氏一品锅、旌德小黄牛肉松、泾县茂林蹄髈等,保健系列:旌德灵芝、郎溪古南丰黄酒、宣州青草湖黄酒等;利用宣城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建立影视基地,创作拍摄影视剧,推动影视产业发展;与中央广播电视台合作,在央视每年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书法大会”中展示“宣文化”的元素和魅力。

第六,以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顺应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宣文化”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文化场馆、文娱场所、景区景点、街区园区加强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建立“宣文化”大数据库,将创作、生产和传播等向云上拓展。支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新媒体传播推广加强数字文化内容建设充分运用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视频、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产业形态,创造更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数字文化产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用好新基建政策、平台、技术,提升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支持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和创新,建设一批文化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以数字化推动文融合发展,加强数字文化企业与互联网旅游企业对接合作,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文旅产品。发展旅游直播、旅游带货等线上内容生产新模式。

第七,加强“宣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宣文化”人才建设规划,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一批适应“宣文化”发展的文化大师和行业领军人物,加大对优秀拔尖文化人才的宣传、培养、推介力度,创优人才工作环境;鼓励和支持文化名人建立个人工作室,进行文化创新创造,努力培养一批能够叫得响、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文化名人名家;保护好文物保管和非遗传承人,通过以师带徒培养一批非遗继承人;着力实施基层人才文化队伍建设,发挥乡土文化人才的积极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