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盛世 凡人亦长寿
——三兄弟同享天年之乐
在今日华夏大地,高龄、长寿老人已是普遍现象。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琥珀山庄就有一位独居老人沙白林,出生于1929年,现年96周岁;其同胞兄弟沙启恕出生于1932年,现年93周岁,居住在瑶海区御景湾小区;同胞三弟沙启元出生于1934年,现年91周岁,居住在庐阳区杏花小区。不难看出,三兄弟在九0后大关中攀登,同时在第八个本命年循环中遨游。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跨过九十岁为长寿老人,跨过八十岁为高龄老人。沙氏兄弟的第四个老弟沙启炳出生于1944年,现年81周岁,也迈入了高龄老人的门坎。
高龄、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愿望、期盼。联合国将2021-2030年倡导为“健康老龄化十年”。按照这个理念,不仅要增加生命的长度,还要有更好的生命质量。活得更长、活得更久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期盼。自古以来,中国历朝历代的先人们求仙方、求仙丹、求长寿,体现了先人们期望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如何活得更长、更久,生命更有质量,这是历代人民探索的共同话题。在一个家庭中,手足四人共同进入高龄、长寿圈,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多见的。我以为,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愿新的高度一个接一个,比这个高度更高、更有质量。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社会才能前进、发展。
如何实现健康长寿,延续生命的长度,提高生命的质量。我们沙氏兄弟归纳了几点体会,供参阅:
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人生的历程中,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决定人生走向的关键。人是个体的人,同时也是社会的人。立世、处事、健康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社会公德、道德品质等紧密相联。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每个人都应当溶入社会大家庭,自觉的承担家庭、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否则就是另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空谈养生保健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生只有一次,生命有限,转瞬即逝。要珍惜父母给予的宝贵生命,不要荒废来到人间。在有限的时光中,不负韶华,勤勉读书,学习本领,做有用的人才,为国家、为人民多作贡献。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去面对,用毅力和耐力成就事业,用一生的努力追求践行,把握好生命的航船航向。这是每一代人应当自觉承担的光荣使命和责任。
健康养生也是如此。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体和责任人,个人的命运、健康长寿完全操纵在自己手中。确定目标,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理智认知,坚定践行。明代思想家袁黄曾开门见山地指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命由己选,福有己求,一切靠自己。”这就是人类心智理论和实践最好的诠释。
二、心态好,为健康长寿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大哥是天生的乐天派,心胸旷达,心直口快,说过了完事,不往心里去,过一会就忘了,心灵纯洁,没有心眼,直率坦荡,心中没有弯弯绕,为人真诚善良,自律自强,清白做人。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2024年5月14日大哥写了一段话,现摘录一段:“生活多美好,处处暖人心,赶上好时代,助我更高龄,百岁不是梦,一定能实现,过上好日子,感谢领路人。”(指共产党,让老人走上长寿幸福路。)
二哥和笔者从事财务工作多年,有许多共同之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严守财经纪律,清正廉洁;严于律己,自律自强;心中无私,没有杂念。总之,心灵净化,公而忘私。践行了“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意境。心态好是心智养生最好的滋养,是健康长寿最美好的呈现。
三、手脑并用,为生命增添光彩
兄弟三人的共同点是爱学习,爱思考,爱爬格子。离退休以后,思维仍然活跃,思想没有停顿,双手仍在笔耕。大哥喜爱文学、戏剧、音乐、诗歌等。退休以后,仍然有作品见报:《人民文学》、《文化周报》、《新安晚报》、《合肥晚报》、《安徽老年报》等,抒发自己的见解、情感,心胸畅快、乐观,为健康长寿注入了心理滋养。
二哥离休后在广办工作期间,在做好本职财务工作以外,协助接待工作。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不久,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接待工作量大,有时要用英语交流,翻译相关资料。他在百忙之中抽空写了一篇纪实美文《夜航记》,于1987年9月4日在《合肥晚报》上刊登,文中浸透了二哥的文学修养,展示了广阔的胸怀,细致入微体贴周到的情感,仁爱的品质,健康长寿是情理之中了。
笔者退休以后,主要精力用在学习健康养生知识。三十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书写了《养生提纲》及简要说明,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对健康养生的认知,同时对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抒发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分别刊登于《人民文学》、《新安晚报》、《安徽工作》、《现代交通管理》、《合肥晚报》等。我还自娱自乐书写了相声段子《敬畏自然 感恩自然》沙之礼赞之一、之二。第一篇是我八十岁生日礼物,第二篇是九十岁生日礼物,收录在《践行者求索》一书中。由此可见,持之以恒的学习、思考、写作是健康长寿的有效方法,丰富了生命的内容,增添了生活的乐趣,提高了生命的质量。
大量的事实证明,手脑并用、手脚并用是健康长寿的有效方法。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涌现了许多百岁寿星。寿星们各具独特的风采,各有独特适合自己的健身方式、方法。如合肥籍科学大师、世界级名人杨振宁生于1922年10月1日,现年103岁,仍然健康健在;作家、革命家马识途享年110岁;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享年112岁,百岁时仍在著书立说,当年纪者采访时,他风趣地说:“是上帝忘记了我,所以才活了这么久”。这些先辈先贤们都是手脑并用长命百岁的典范。
四、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我们兄弟三人从数十年的生活实践中深刻地体会、领悟到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健康长寿的关键所在。
1.学习前人和先贤们的养生智慧
我们兄弟三人共同点是阅读报刊、杂志,学习前人和先贤们的养生智慧。以揉腹、按摩穴位、四肢拉伸、举腿、揉脚、泡脚、踮脚、打太极拳等。这些动作简单易行,长期坚持就能收到预期效果。大哥如今96周岁,脸色红润,声音洪亮,中气十足,生活自理,没有大碍。去年95岁时他写了一段打油诗:“赶上好时代,助我更高龄,百岁不是梦,一定能实现。”大哥如此健康体质与他长期坚持揉腹等养生动作是密不可分的。其实早在五十年代下放劳动期间,一位农村的老中医传授给他揉腹、揉腿等秘方,大哥还把此方法传授给亲朋好友。大哥是健康养生忠实的践行者。
二哥对保健养生的痴迷也是众人皆知的。在广办期间,他将港澳和国外的一些养生知识摘抄收集在一起,分类抄写或复印给亲朋好友,使我们终生受益。
养生保健是笔者退休后研习的主要课题,倾注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在我的卧室内,收集剪贴的养生资料有一百多本,分类装订有九十多本,还有书籍、报刊登资料。我有一个愿望:这些资料无偿捐赠给图书馆,或老年协会,或是有志于研究养生保健的爱好者。有些资料,我以为还是很珍贵的。
我省大学者、世界级名人、先贤胡适先生曾经说过:“要把利息留人间”。遵嘱,我想在百年之后实现这一愿望!
2.继承先祖们的优良家风
我们的先祖曾祖父是位孤儿,原籍山东曹县,因历史变故随母亲回到安徽省肥西县。在母亲和二位舅舅的精心教导下成长,其后来合肥发奋读书并成家立业,育有六子四女,从孤身一人变成了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历代先祖们从政、从教、从医、从事科技、从农等。受孔孟思想的熏陶,崇尚读书,忠厚传家,清正廉洁,自律自强,人才辈出,家族兴旺。
我们兄弟三人是这支家族中长房的后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兄弟三人分别于1949年6月、9月参加工作。二哥参加工作后,思想进步,工作表现突出,于1952年2月入党;笔者在农村基层工作二十多年,历经锻炼考验于1983年6月入党。八十年代初,大哥和笔者先后回到阔别三十年的故乡合肥。
我们兄弟三人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出生的一代人,历经战乱,生活艰难的磨练,养成了生活方式简约朴实,不求奢华的习惯,这是时代的印记。我们继承了先祖们崇尚读书,造就品格;勤勉工作,奉公守法;严于律己,自律自强;风清气正,禁烟戒酒的家风。良好的生活方式,为我们健康长寿奠定了基础。
笔者在《践行者求索》一书中,自题归纳如下:人生只有一次,要用知识、智慧、坚韧、奋斗、健康渡过。这是我们兄弟三人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
五、中华盛世,感恩新时代
现在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奔赴在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大道上,实现了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实现了小康社会,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转变。在新的大好形势下正在为实现第二个建国一百周年,为建设现代化的世界一流强国,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思想家、战略家的视野和胸怀,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方略:人民江山论、建党强国论、教育科技论、一带一路论、全球南方论、民族团结论、健康中国论、美丽中国论等。总之,朝气蓬勃,奋发进取,政治清明,安定祥和。这里简要叙述健康中国的个人感受和体会。
1.健康养生理念的国家战略
早在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2030年健康中国纲要》,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民营养水平,改善健康状况,普及健康环境,建立健全社区健康家庭,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时隔五年,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2.国家医疗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医疗报销制度规范,在医院就医时,按规定的程序标准核实后即可报销;市内各大医院有专用车、公交车或地铁,社区医院就近方便;居民就医有社保专户,特困人员有适当救助,解决了百姓的后顾之忧,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赞扬。
笔者家属曾两次病情危重,及时送到医院救治,转危为安;在我们小区内、在亲友、同事中曾多次出现这种情况。这是生命通道,亦是健康长寿通道。
3.关怀备至,人民政府爱人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议提高城市居民基础养老金、退休人员养老金。报告中指出:“推进社区养老,强化失能老人的照护,加大支持老人的助餐服务,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推动农村养老服务”。这是强化宏观政策的民生导向,切实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权益,提高居民收入,减轻后顾之忧。
党和政府机关提倡节俭过日子,压缩一切不必要的开支;把城乡老百姓切身利益、退休人员养老金放在首位,连续增加了十多年。不难看出,党和政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践行了人民政府爱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是党和政府为人民的健康长寿铸就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无限深情地指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时时想着人民,事事为着人民,处处把人民利益放在心坎上,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共呼吸。这是我国人民之大幸,国家之大幸,时代之大幸!
(作者系省财政厅退休干部沙启元)